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氧化铝

产品中心
从前“大行其道”的驳壳枪为何建国后很快绝迹了

时间: 2025-08-02 19:47:23 |   作者: 氧化铝

  提起毛瑟枪或许毛瑟冲击手枪,或许不少人会一脸茫然,摇头表明从未听闻。但要是说起驳壳枪或许盒子炮,现在的国人简直无人不知。许多影视作品的烘托,让被广阔军民俗称为 “驳壳枪”“盒子炮”“快慢机” 的毛瑟枪(包含德制 C96、M30、M712 以及西班牙制 ETAL、皇家、阿斯特拉 900 等多种子类型),在我国达到了众所周知的程度。

  自民国元年,也便是 1912 年,驳壳枪踏入我国土地后,据不彻底计算,德国和西班牙兵工厂出产的 150 万支驳壳枪里,至少有 70 万支经过种种途径流入我国。不仅如此,太原、巩县、青岛、汉阳等地先后有 21 家兵工厂对其进行拷贝,总产量恐怕超越 100 万支。而全国许多军修所、军器所和兵工作坊选用土法出产的杂牌驳壳枪,数量巨大到难以准确计算。其时,各路配备对驳壳枪爱不释手,纷繁将其列为制式手枪配备部队。就连草莽英豪、绿林好汉、江湖好汉乃至土匪响马,都以腰间别着一支驳壳枪为荣。

  但是,这样一款在前史中留下深入印记、众所周知的手枪,在 1949 年后却敏捷隐姓埋名,这背面终究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要解开这个疑团,咱们得先弄清楚驳壳枪为安在我国大受欢迎,在欧洲却备受萧瑟。

  驳壳枪归于大型战役手枪,最大射程可达 150 米,像 M712 等部分类型还具有全主动射击功用,理论射速高达 900 发 / 分钟。与一般手枪比较,它在射程和射速上优势显着。并且,因其枪管比一般手枪长,发射的 7.63 毫米手枪弹具有强壮的动能和杀伤力,威力十足,所以许多人将其视作 “炮”(盒子炮),而非一般手枪。

  但事物总有两面性。驳壳枪长处杰出,缺陷也相同显着。其基准型枪长 28.8 厘米,空重 1.24 公斤,远超一般手枪,这使得它带着和用起来都极为不方便。再者,驳壳枪射击时后坐力极大,枪身极难操控,尤其是在连射状况下,射击精度简直全凭命运。

  如此一来,假如将其作为单兵自卫手枪,它显得过于巨大沉重;要是当作战役枪械,在威力和射程方面,又比不上相同简便的冲击枪和卡宾枪。因而,在步卒兵器富余的欧美军事强国,驳壳枪并不受喜爱。

  但是,东方的情况却天壤之别。其时的我国军队兵器匮乏,特别是单兵主动火器严峻缺少。以闻名的北伐铁军 —— 叶挺独立团为例,堂堂主力加强团,悉数主动兵器仅有 4 挺重机枪、11 支冲击枪,连轻机枪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能半主动射击,乃至兼具半主动与主动射击功用的各类驳壳枪,就成了兵士们手中的得力兵器,有用填补了因缺少冲击枪、卡宾枪而导致的 200 米内近战火力空白。

  关于游击队、武工队这类配备而言,他们的作战方法多为扮装奇袭、埋伏、暗算、损坏等特种作战,与在军力和火力上占有非常大的优势的敌军进行近战是常有的事。相较于步枪和机枪,他们更需求像冲击枪那样便于带着且能连射的近战 “神器”。在冲击枪稀缺乃至没有的情况下,驳壳枪便担负起了履行特种作战的重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文学作品中刻画的游击英豪,如《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王强,《烈火金钢》中的肖飞等,运用的都是驳壳枪,而非三八大盖、水连珠这样的步枪,或许捷克式、歪把子这样的轻机枪。可以说,驳壳枪在我国的 “大行其道”,真实地反映了旧我国军工基础薄弱、兵器配备严峻不足的情况。

  驳壳枪因为枪口动能大、后坐力强,射击时手感欠安,其近乎圆柱形的握把也不简单握持。半主动射击时或许还好,一旦进入全主动射击状况,很快就会震得虎口发麻,乃至导致脱手。所以,运用驳壳枪时,有必要在握把处驳接上一个木制枪托,抵肩射击才行。

  我们千万别轻信所谓驳壳枪横着打的说法,在现存的前史印象资猜中,底子找不到一例这样的射击方法。那种 “我国人奇妙地将驳壳枪射击时枪口巨大的上下跳动转化为扇面横扫” 的说法,大多是影视剧虚拟出来的。惋惜的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简直从未正确展示过驳壳枪的运用方法。许多剧中主人公像拿一般手枪相同,双手持驳壳枪张狂扫射。但在实战中,这种场景底子不或许会呈现,因为照这样打不了几发,射击者就会因虎口承受不住轰动而让脱手。

  当驳接上木制枪托后,假如选用半主动单发射击,驳壳枪就类似于一支卡宾枪;要是装上 20 发弹匣进行全主动射击,它就俨然成了一支缩小版的冲击枪。这种特性正好符合了驳壳枪在我国的战术定位,即承当本应由冲击枪和卡宾枪担任的近战使命。

  但是,到了抗战晚期,跟着美英等军事强国的大批帮助兵器涌入我国,我国军队开端慢慢地批量配备 M3、斯登式、汤姆逊等冲击枪以及 M1 卡宾枪。二战完毕后,美英等国更是将包含冲击枪、卡宾枪在内的很多战时出产兵器,作为 “剩余物资” 推销到我国。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我军又很多缉获蒋军的冲击枪、卡宾枪并配备部队。至此,冲击枪和卡宾枪总算在我国战场上承当起了本应归于它们的近战使命,驳壳枪的位置变得益发为难。

  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迸发后,我军逐渐用苏式或仿苏式配备替换国内战争时缉获的杂牌兵器,完成了三军兵器配备的系列化、制式化。以 50 式冲击枪为代表的国产冲击枪大规模列装部队,驳壳枪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退出江湖” 也在情理之中。

  建国后,尽管驳壳枪敏捷从我军撤装,但这批被冲击枪筛选下来的旧配备,并没有马上被前史尘封,而是在适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发挥着效果。

  从 50 时代中后期开端,很多驳壳枪被配发给公安军、边防部队、民兵以及差人部队,用于履行巡查、关照、保镳以及反特、锄奸、剿匪等使命。在许多反映建国初期铲除敌特分子的老电影中,如《幽静的山林》《羊城暗哨》《铁道卫兵》《虎穴追寻》等,都能看到公安侦查员手持驳壳枪与敌特分子战役的场景。

  这类反特战役,多为百米内的近距离枪战,两边都没方法运用步机枪,而冲击枪因带着不方便、简单暴露目标等要素,也难以发挥。驳壳枪刚好满意了既能限制敌特分子一般手枪或短枪的火力,又能有用杀伤对手,一起还相对便于带着(与冲击枪比较)的使命需求,一时间求过于供。仅 1951 年 2 月,华北军区第 20 兵团就向公安第 1、第 2、第 3 师移交了 3562 把驳壳枪和 68 余万发子弹。

  因为驳壳枪所运用的 7.63 毫米手枪弹库存量巨大,有些当地的驳壳枪一向运用到上世纪 80 时代初才彻底退役。退役后的驳壳枪,大部分被回炉重造,少部分则有幸进入各地博物馆,静静叙述着它与我国的深沉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