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5-04-16 10:44:14 | 作者: 铜矿
而欧盟27国对美国的示好,特朗普也是视而不见,也明白了特朗普的真正意图。
自从特朗普正式入主白宫之后,外界都在关注着特朗普政府的行动,认为特朗普很快就会出台对付中国的政策。而他手底下的人不少都是坚定的分子,纷纷要求对中国增加关税,加大中美贸易战的规模。
特朗普后续所公布出来的政策来看,他的确是对中国增涨了关税,不过增涨份额不高,也就只有10%。这可跟之前传闻的可不一样,很多人猜测特朗普这次动作不会太小,一定要让中国贸易受到巨大损失。
可这回只是增涨10%,虽然说对我们有影响,但并不是很大,按照我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足以应对。这也不禁让我们好奇,难道特朗普良心发现了?对我们不赶尽杀绝了?
这还的确会让人误解,毕竟除了对中国增涨关税之外,还对加拿大,墨西哥这两个国家也增加了关税。对他们,特朗普下手可线%。
墨西哥和加拿大自然是不乐意,加拿大甚至还立刻就进行了反制措施。美国增涨多少,加拿大也就增涨多少,明明是你的盟友,结果却让你区别对待,只能用这样的形式来诉说着自己心中的不满。
也的确是让人感到意外,特朗普这究竟是怎么想的,对敌人心慈手软,对盟友下手可是毫不留情啊。而欧盟这段时间也没少巴结特朗普啊,认为特朗普还会跟上次任期一样,一定会伙同欧盟再次对付中国。
作为欧盟首号亲美分子-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连忙向特朗普表示忠心。她表示一定要彻底抛弃俄罗斯的天然气,全面拥抱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这就等于把欧洲天然气市场全部交给美国,用这一个市场的巨大效益来向美国示好。
除了他之外,欧盟外长卡拉斯也不安分,一趟一趟的跑美国,多次与特朗普见面,想要让他与欧盟联手一起对付俄罗斯,要把俄罗斯彻底打垮。他还列举了一系列的好处,还表示将俄罗斯打垮之后,在一起对付中国。
跟欧盟联手,还能获得巨大利益,这个条件十分诱人,只可惜特朗普根本不吃卡拉斯这一套。对于欧盟的讨好,人家压根就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扔下了狠话,表示欧盟就是他下一个增收关税的对象。
这可把欧盟给吓坏了,自己多次表明忠心,这怎么没有用处呢?都这么听话了,竟然还要收拾他们。这里面其实充满了特朗普对国际形势的考量。
按照小编看来,虽然欧洲各国单个来看对美国并不会造成什么威胁,但欧盟相当于欧洲力量的集合体。这让特朗普对他们还是很不放心的,早在上个任期就想要分化欧盟。
只可惜时间不够,自己的计划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施展。而这次却不同了,自己上任后立刻就向欧盟施压,让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开始自谋出路,单独与美国谈判。这就是特朗普想要的局面,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这欧盟这个组织也就形同虚设了。
不得不说特朗普的野心还是不小的,毕竟欧盟总体的经济体量并不比美国小,这也是让特朗普不安的原因吧。也难怪对特朗普对欧盟的示好视而不见,人家压根就是把他们当做敌人来看待的。
而面对美国对中国增涨关税的行为,我们中国也是立刻对其进行4项反制措施。第一项就是对美国部分产品增加关税10%,我们这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二项就是对美国的两家实体企业拉入制裁清单中。意味着以后这两家企业在中国市场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只能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第三项就是把钨,碲等稀有金属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这些稀有金属别看使用量是不大,但都是高科技发展必不可缺的东西,我们从源头将其掐断,美国高科技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第四项就是对美国科技巨头公司谷歌开始做反垄断调查。谷歌此公司一直在中国都不是很安分,反垄断调查无疑就是在清查他们,只要违法乱纪,就绝对饶不了他们。
这四项反制措施招招都打在了美国的命门上,涉及商业,科技等重要领域,让美国能够说是痛苦不已啊。这往后的事情更是让大家都没想到,我们这边刚刚颁布了反制措施,特朗普这边就立刻表态了。
特朗普希望可以与中国立刻进行交谈,达成相关的协议,不想要再增涨关税。这前后的转变也实在是太大了,这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不少人都有疑问,为什么特朗普不敢对中国出重手,甚至还想与我们要求和呢?
在小编看来,特朗普其实已经吃过一次亏了,上次任期,特朗普就对中国展开了一项又一项的制裁措施,贸易战打得能够说是十分激烈。但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完善,不管如何制裁都无法彻底封锁我们,反而对美国的影响十分巨大。
特朗普知道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要是丢失了,美国的那些能源和产品都卖谁去?如果中美继续对立下去,将对美国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特朗普很聪明,这才选择与中国交流。之前所谓增加10%的关税,无疑也还是为了达成协议所制造的契机。
美国如今的制造业跟中国相比已经差距巨大,特朗普唯有与我们达成协议,才可以为美国获得发展制造业的机会。与我们合作,才能让美国制造业有回流的希望,才可以做到特朗普想要让美国再次强大的目标。
观察者网 “特朗普对华加税较预期温和,但中国已做好战斗与谈判两手准备” 2025-01-23
第一财经 特朗普预备挥棒,欧盟谋划应对,如何调整对美对华贸易政策2025-02-05